请注意“年纪小不懂事”不是“熊孩子”的挡箭牌

还记得前段时间有网友爆料,自己的嫂子被一位亲戚的孩子(小学四年级,大概10岁左右),突然从背后推倒,幸亏自己扶住了嫂子,否则不堪设想。问这个熊孩子为什么推人,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最后,熊孩子被一顿痛打,故事结束。

这件事情在网上也引发了极大地热议,同时也成功将“熊孩子”这一话题再次推向了观众的视线当中。无独有偶,4月27日,四川遂宁,一名7岁男孩,在公交车上一连踢了同车一男子三脚。男子立即将男孩狠摔在地,接着用脚猛跺其头部。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已依法对打人男子作出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的处罚决定,公安机关将持续关注孩子伤情,待伤愈后做进一步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进一步依法处理。

首先该名男子这样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毫无争议,但也别忘了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一个精神正常的成年人会无缘无故对孩子下手?这一点疑问可以在视频中得到答案,视频当中的这名孩子明显存在连续挑衅的行为,而关于这样不妥地行为在视频当中也并没有看到有家长阻止,这说明了什么?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82.4%的受访者感觉现在“熊孩子”多,89.4%的受访者指出“熊孩子”的出现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69.5%的受访者归因于父母没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当“熊孩子”犯错时,88.5%的受访者反对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83.3%的受访者强调对孩子的不当言行要在第一时间给予纠正。

在这组数据当中可以看到,相当部分的人对于“熊孩子”犯错甚至是无理取闹的时候,有88.5%的受访者都采取一种相当纵容的态度,显然反映了当下社会不良现象的缩影。父母无原则的宽纵和溺爱,孩子的错误言行没得到及时纠正,甚至在很多时候都助长了这种“熊性”。要知道孩子的坏行为如果没在第一次出现时就被制止,孩子就不会认为是不对的,下次必定还犯,坏习惯会越来越强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立国认为,“熊孩子”现象值得重视,这反映出一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教育孩子时缺乏原则与底线,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上讲究私德但不重视公德的现象。

尤其是近年来屡屡出现的“熊孩子事件”,比如说在住宅楼的电梯里撒尿导致电梯停运、用口香糖堵住整栋住户的门锁眼、去亲戚家摔坏价值不菲的手机等等,可见这样讲究私德但不重视公德的现象已经泛滥成灾,甚至成了隐患,更可怕地是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妥之处。

孩子年幼尚且社会能够有底线容忍,但若一个“熊孩子”会长大成“熊大人”,谁来为这些“社会巨婴”买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的四大保护主体: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都责无旁贷。可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任重道远。

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就是首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