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育工程十年 守护500多个地震家庭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王永兴父子在外旅游

封面新闻记者 舒俊瑜 程渝 刘开怡 刘虎 实习记者 忻晓松

“王梓艺,来喝鱼汤。乖,再吃一口。”面对挑食的儿子,64岁的王永兴好脾气地哄着,不如妻子那般严厉。“他在学校比较听老师话,但回了家就会调皮。”

这是王永兴的第二个孩子。2008年汶川地震中,妻子、女儿、女婿全部遇难,一家四口只有他活了下来。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启动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工程(以下简称再生育工程),数以万计在地震中失去孩子或有子女伤残的父母都可以养育新的生命。

时任北川县计划生育局(以下简称计生局)副局长的王永兴,既是再生育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服务过的家庭超过500个,又是5525个再生育家庭的缩影,再婚后在计生、医疗人员的关心帮助下,于2011年喜获一子。

“取名王梓艺,是因为梓代表梓州,就是现在的三台县,那里是他妈妈的故乡,艺就是艺术。”王永兴说,儿子好动,学习绘画、跳舞、架子鼓,能让他安静下来。

十年过去,王永兴心里的伤口早已结痂。过了耳顺之年的他,并不急着“望子成龙”。在他的计划里,陪伴才是第一位的。

王永兴、侯碧英夫妇

废墟里救出二十多个孩子 但全家人都没了

4月28日,星期六,王永兴去学校接平日在校住读的儿子回家,妻子侯碧英在厨房做饭。中午的太阳晒得厉害,从窗户的防盗网照进来,不一会,客厅墙上贴的儿童画就开始发烫。

这样的温度提醒着这家人,五月不远了。

十年前那场地震中,一家四口只剩下他一个人,妻子、女儿、女婿全部遇难。“女儿和女婿都是四川大学医学专业毕业,5月6日才毕业回到北川,12日人就没了。”谈起那个闷热的午后,即便过去这么久,被地震支配的恐惧,王永兴依旧记忆犹新。

地震当天中午,王永兴在家里休息。28岁的女儿在北川县人民医院工作,医院来电话说“有急诊病人要做B超”,女儿和母亲打了个招呼,便匆匆赶去上班了。

14点28分,地震来袭时,王永兴正在卫生间。巨大的地震波把他家从5楼震垮到了1楼,他穿着内裤拖着受伤的左脚钻出来时,家里什么都没了,妻子被埋在废墟下。

王永兴家旁边是一所幼儿园,有不少孩子被埋。“王叔叔,快来救娃儿。”幼儿园张园长在不远处朝他大喊。学医出身的王永兴,接受过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顾不上疼痛,他立马冲进废墟,从砖石瓦砾里一口气救出20多个孩子。

有一个小女孩被扒出来时已经奄奄一息,眼看快不行了,王永兴抱着她拼命往人民医院方向跑去。原本熟悉的街景变得异常陌生。“医院在哪里,医院怎么不见了?”他焦急地喊道。这时,有人指了指他跟前的废墟,他才意识到医院也塌了。

“女儿和女婿埋在下面。当时心里就想,完了,一家人全没了。”王永兴两眼一黑,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已经躺在救护站的病床上。“当时整个人都麻木了,哭不出来。左脚受了伤,也不觉得疼。”

王永兴一家三口

把再生育服务对象服务好 自己的事先放放

回到北川后,王永兴住进了临时安置点。白天救灾,晚上写再生育工程论证材料,陀螺般旋转的高强度工作,加上无法抽离的丧亲之痛,他的身体开始吃不消。

6月,因为肾结石,王永兴再次住进了医院。

躺在病床上,他用病历纸以北川县计生协会的名义,草拟了一篇名为《跋涉艰难路,期盼温暖手》的文章,表达了北川受灾群众的心声,呼吁国际、国内社会团体伸出援助之手。

这份呼吁得到了多个省、市计生协会和其他国际、国内社会团体的积极响应,获得了大量的救灾物资、药品和资金。

2008年7月25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四川省所有在地震中失去孩子或有子女伤残的家庭都可以养育新生命。随即,“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工程”在地震灾区正式全面启动,涉及14个市、54个县、1041个乡镇。

“当时北川受灾家庭有好几千户,根据当时的数据统计,北川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家庭有1200多户。”为了更深入地进行个案研究,王永兴挨家挨户调查,草拟《北川羌族自治县再生育全程服务工作》等文章23篇。

“再生育家庭面临的困难数量之多,情况之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王永兴梳理下来,问题主要有4类:首先是结婚,如何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如何尽快成家?这是一道坎儿;其次,新家庭夫妻需要磨合,丧亲之痛带来的阴霾是长久的,心理压力越大,越不容易怀孕;第三,一些新家庭,男方或女方甚至男女双方都存在身体上的疾病,需要先治疗;此外,部分中年夫妻曾做过绝育手术,需要重新做手术让输卵管、输精管复通。

这下子,王永兴更忙了。从数据统计、与再生育家庭沟通,到联系医院、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他都亲力亲为,有时还得组织这些家庭外出散心、缓解压力。这让本就是再生育重点服务对象的王永兴,无暇考虑私人生活。

“其实一开始有考虑过再婚,组个新家庭,再生个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我从事的职业是计划生育工作,而且是计划生育基础服务这块,做我们这一行的,不能先考虑自己,得在自己的岗位上,先把服务对象服务好。”王永兴说。

妻子侯碧英生产后,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院长毛萌(左四)来医院探望

数次尝试终如愿 想尽可能多的陪儿子成长

对王永兴而言,忙碌在白天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这让他来不及去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情。

但到了晚上,回到家,面对黑黢黢、空荡荡的房间,和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闲下来的王永兴就不行了。“一家四口只剩我一个,我很痛苦,我的家庭原来是很和睦、很幸福的。”

一位在成都的大学同学晓得了王永兴的心结,专门组织了一场同学会,鼓励他继续活下去,这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对重组家庭的信心。在同事介绍下,王永兴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侯碧英,两人于2008年11月结婚。

那一年,王永兴54岁,侯碧英40岁,早过了最佳生育年龄的两口子,为了要孩子做了不少努力。背负着巨大的思想压力,自然受孕不成功,他们就选择试管婴儿技术。一年多的时间里,两人严格遵照医嘱,但两次尝试都失败了。

“做试管婴儿对女方来说是很痛苦的,开始要做手术,然后要打针,排卵以后要打不少针。”年事已高的王永兴,不想再让妻子难受,最终放弃了试管婴儿技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王永兴夫妇再没提过生孩子这件事。

直到2011年,侯碧英成功怀孕,孩子重新成为家里热衷讨论的话题。王永兴把原因归结为“思想松了,压力没了”。

当年12月,王梓艺出生。看着眼前这个皮肤粉红、闭着眼睛、睡得香甜的小男孩,王永兴的激动之情无法描述。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病房里,围满了前来道喜的人。此时,距离女儿去世已3年有余,他服务过的再生育家庭已达500多户。

孩子的降生,为这个特殊的家庭带来了久违的欢笑和生气。侯碧英的感受最为真切:“家里有了小孩儿后,气氛比以前好很多。我在照顾他的时候,也更细心。”

如今,已经退休的王永兴在绵阳经营一家诊所。6岁的王梓艺在读学前班,下半年就要上一年级了。由于是住读,父子俩平时并不常见面,只有难得的周末时光才能聚在一起。

“从学前教育开始,我们就把梓艺送到住宿制学校,以后长大了,也会坚持让他住校,就是想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60多岁的王永兴,在经历了人生的蜿蜒起伏后,很多事情都看得通透,包括孩子的未来。“毕竟年龄大了,要说给孩子规划一个怎样具体、细致的未来,也不现实。我只想尽可能多地陪他成长,给他多一些陪伴。”

比起儿子当宇航员的梦想,王永兴的心愿是真的很平凡,但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