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十年 祝福汶川】心理治疗师陈婷:灾后心理援助帮人们重建生活希望

陈婷祝福孩子们。

陈婷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0日讯(记者 刘佩佩 摄影报道)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中生文文(化名)从教室里跑了出去,而坐在她后排的表弟却不幸遇难,此后她陷入巨大的自责中。在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救援团队持续3年的心理辅导后,文文才开始面对自己的心结。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有很多像文文一样亲历地震的人,在震后初期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此后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震后心理辅导,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医生以及心理志愿者集结在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震后一周,第一批心理救援队开始走进灾区。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陈婷是当年震后心理救援队的队员之一,她驻点救援的正是文文所在的都江堰聚源中学。陈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在当时,学生们的情况非常不好,通过心理救援队的持续心理干预和辅导,孩子们渐渐地有了笑容。“震后救援,不仅仅是倾听人们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重建生活希望。”

老人自言自语走向废墟 震后心理问题引重视

“华西心理医生最先介入的群体是送到华西医院的伤员及伤员家属。”据陈婷回忆,地震发生后,有很多伤员被转运到华西医院。“当时伤员和家属都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什么话都不说,还处在地震后的惊吓之中。不仅是医生,很多医学生在参与培训后成了志愿者,在医院帮助安抚伤员及家属。”陈婷说,心理医生的介入,有利于外科医生与伤员及伤员家属的沟通。

地震后第三天,陈婷去了都江堰。“当时一进入都江堰,就看到到处都是废墟,不少受灾群众呆坐在路边,整个人的状态很懵,完全还没回过神。”陈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当时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发物资。就在物资点附近,陈婷发现一个手腕轻度受伤的大爷。大爷坐在路边,突然站了起来往废墟走去,边走边自言自语:“回家,换衣服,好脏哦。”当时余震不断,大爷走向废墟的行为非常危险,陈婷立即和志愿者一起将大爷拉了回来。

在和大爷交流的过程中,陈婷得知,大爷的家人遇难了。但大爷自己的话很少,都是通过点头或摇头或肢体动作来回复他人的关心。“当时我心理咯噔一下,震后人民心理问题需要被重视,灾后心理救援要跟上。”

在都江堰,让陈婷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这位大爷,聚源中学的救援情景更是提醒陈婷:心理救援迫在眉睫。据陈婷回忆,当时已是晚上,天还下着雨,聚源中学的救援正在紧张的进行着。学校坍塌严重,一间一楼教室的黑板裸露在操场上。救援人员每救出一名学生,老师就要去认学生,死亡的学生名字就写在裸露在操场上的那面黑板上。这样的场景,对在场的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心理创伤,他们急需心理辅导。从都江堰回医院后,陈婷把灾区的情况反馈给了医院。“当时院领导告诉我,医院正在组织心理救援队。”

陈婷为学生做心理干预

陈婷带领学生们做心理治疗游戏,放飞纸飞机,寓意放飞希望。

全国心理工作者齐聚成都 “纸飞机”载着希望起飞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心理专家和相关工作者都赶来了成都,联系上了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通过培训和分组,地震后一周,10几支心理救援队开始分点位走进灾区,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据陈婷介绍,心理救援队到灾区后,走进当地医院、安置点、工厂、学校、救援部队、党政机关等地方展开工作。当年6月,华西医院-香港青年发展基金会还联合举办了国际灾害危机干预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心理干预团队,灾区心理救援团队覆盖率变广且更加规范。

陈婷去了都江堰聚源中学,她牵挂着学校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当天去学校后,我们首先给老师做访谈,了解学校学生的情况,并使用了释放情绪的心理治疗措施,对老师进行初步的心理治疗。”陈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心理救援队去的当天下午,学生就返校复课了,当时有100多名学生返校。“学生返校后的第一堂课不是文化课,而是由心理救援队进行的心理辅导课。通过心理辅导,让学生们释放情绪并且帮助他们重建希望。”

据陈婷介绍,在学生团队心理辅导中,使用了纸飞机放飞希望的心理治疗游戏,帮助学生们从心理上重建希望。这里的纸飞机并不是普通的纸飞机。陈婷说,她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A4的纸,这种张完整无缺的纸就像地震前的生活,突然的灾难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影响,打乱了生活。陈婷让学生们把地震后自己失去的部分表现在A4纸上。“把失去的东西从纸上撕下来,每个学生撕下纸张的部位、大小、形状都不一样,有些撕去一个角,有些之间从中间抠掉一块……”此后,陈婷再告诉学生们,虽然纸张被撕去了一部分,但它仍然是纸,象征生活虽然出现了残缺,但它还仍然是生活。“我让学生们把残缺的纸张尽可能跌成自己满意的纸飞机,看它还能不能飞起来。”

当学生们将自己叠好的纸飞机飞向天空时,陈婷说她看到了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这个纸飞机象征着希望,当纸飞机飞起来时,象征着希望的再次到来。”

灾后心理重建任重道远 心理救援队持续关注

在当年聚源中学众多学生中,陈婷对文文印象深刻。据陈婷回忆,文文当时读初二,父母在外打工,文文和表弟一起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表弟只比文文小几个月,两人在一个班上读书,表弟就坐在文文后排。地震发生时,文文跑出了教室,而后排的表弟却不幸遇难。此后,文文陷入深深的自责,觉得自己当时没有拉着表弟一起跑,太自私,在心里不能原谅自己。

文文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急性应激反应,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家人和老师束手无策,于是向心理救援队求助。陈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她和队员每天去文文家,和她聊天,尽管文文一句话也没回复,但她们坚持每天和文文聊天,给她讲学校的事。同时,由于文文情况严重,在和家属反复沟通下,精神科医生给她用上了抗抑郁的药。“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月,文文一直躺在床上不出门,也不和人交流。”

一个月后,文文起床,愿意吃东西了。陈婷和队员都为文文的情况改善感到高兴。但这个时候的文文依然不说话,只是一个人去表弟的房间呆坐,然后痛哭,之后再出来。陈婷和队员继续坚持到文文家给她做心理辅导。9月,学校开学,文文主动提出回学校上学。同学们都换了新校服,而文文却把表弟的校服穿在身上,背着表弟的书包去上学。陈婷心里清楚,文文还在自责。

在此后的2年里,每一周,陈婷都会去看文文,和她聊天,关注她的心理变化。“文文在她表弟的房间里写信,然后在给表弟扫墓的时候烧给表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治疗的继续,文文进表弟的房间频率变少,状态也慢慢地开始恢复。”

2010年中考结束成绩公布后的一天,陈婷收到了文文发来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文文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这是她和表弟的约定,她带着表弟的心愿一起,完成了这个约定。“我收到短信后,去都江堰带着文文一起去了她表弟的墓地,让她把这个消息说出来,并告诉她应该放下,未来的路还要自己走。”陈婷说,经过3年的心理治疗,文文才开始不再抗拒面对自己的心结,重新开始新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队一对一的对学生做心理辅导。

学生通过写字条的方式释放情绪。

5·12心理救援累积经验 形成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

5·12灾后心理救援累积了很多经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灾后心理援助应急机制。据陈婷介绍,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后,只用了20分钟,华西的第一支医疗队伍就被派出,而在这支医疗队中,就有3名心理医生。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心理医生协助其他科室的医生,与伤员及其家属沟通,让治疗变得更加高效和顺利。

5·12地震过去10年了,但心理救援并没有就此停止。据陈婷介绍,为了让心理救援在当地扎根,当时,心理救援队对当地的医生、老师等人员进行了培训,他们将在当地持续发挥作用。最近,陈婷还回了一趟重建后的聚源中学,她发现,学校里还保留着当年救援队为学校设计的心理工作室,还有当年的心理辅导教案。同时,当年的学生们一直和学校老师保持着联系,后来还建了一个微信群,陈婷也在群里,还能关注学生们的情况。

10年间,陈婷还会不时收到学生们寄来的明信片和信,内容很简单,就是聊了聊自己的近况,也有一些节日祝福。这些明信片和信是孩子们表达情感的载体,他们信任陈婷,愿意向她诉说。“希望这些学生能把地震的经历当做一种动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能成功面对,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好。”陈婷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当年的学生都长大成人,她心里很开心。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图为地震后一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队定点在都江堰聚源中为学生做心理辅导。

聚源中学重建后,陈婷和当年心理危机干预服务队队员们一起到学校见证,与学校老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