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泰斗李震中去世 见证中国篮球历史 姚明称其“祖师爷”

上海师范大学2月25日发布讣告,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震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2月24日下午17时25分在上海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100岁。

出生1916年4月1日的李震中,见证了中国篮球的百年兴衰史。根据竞报报道,李震中在青少年期间就迷上篮球,他最早的名字叫李富贵,但为了鼓励自己在中锋位置上打出名堂,改叫“李震中”。

李震中是我国著名体育家、教授,天津市人。1936年7月毕业于南京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1946年任上海交通大学体育讲师。1948年5月入选上海市篮球队,同年6月入选中国篮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获得第18名。1954年任上海体院球类教研组主任、副教授。1957年—1959协助苏联专家拉古那维丘斯在上海体院培训篮球研究生25名。197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教授。1979被聘为上海师范学院体育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招收篮球研究生。1980年—1998年曾在全国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体育系进行讲学。1958年—1998年期间编写数十种手球、篮球教材。

运动生涯

在李震中 14岁那年,他观看了一场前“南开五虎”的表演赛,球员们精彩的球技、观众们热烈的喝彩,更加激起他对篮球运动的热爱之情,而 1.88米的出众身材,良好的身体素质则更使他自此与篮球结下不解之缘。

那时候的球队都是自发组织的,没有场地,更没有教练,要想参加比较像样的球队必须有出色的球技。为此,李震中可真是下足了功夫,当时天津中原百货公司(今百货大楼)附近有一个废旧球场,公司营业到晚上 9点,他就借着营业厅折射出来的微弱灯光苦练篮球。至于球架,也是简陋至极,竖一根原木钉一块木板就成了,球投重了,篮框就会左右晃动,李震中仔细观察计算角度,不断提高投篮命中率,由此练就了一手扎实的基本功。

转年,他在唐宝堃的盛邀下参加了“蓝白”队(当时前南开五虎队员都已经从南开中学毕业各奔东西),可没多久该队就解散了。但此时李震中的球技已经日臻成熟,他和唐宝堃在天津石油公司的经济支持下组建了“良华”队,并和尹鸿祥、张景实(前称张景宝,老人更正为张景实)、刘振元一同在天津万国篮球赛上勇夺冠军,被誉为“良华五虎”(即后“南开五虎”),那年李震中才 16岁。

1934年,李震中参加了第十届远东运动会,比赛结束归国后便考取了南京国立体育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加上刻苦的训练使他的球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读书期间就多次获得“中央杯”、“林森杯”等杯赛冠军,成为南京篮坛霸主。报纸曾以“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动作细腻、姿势优美”之辞,盛赞他在篮球场上的好功夫。此后,在解放前的六届全运会上,他又以出色的表现勇夺“最佳中锋”称号。在田径场上也是一员骁将,在 1940、 1941年两次上海万国田径赛上都获得了跳高、百米跨栏冠军。

1935年 12月,李震中应邀回归“良华”队,在上海迎战美国劲旅,号称不败的“海贼”队,并以 50比 48的成绩战胜了他们,全场比赛李独揽 18分,并因为李震中单手投篮出神入化的技艺而被人们誉为“托塔李天王”。

1936年 7月,李震中从体专毕业,为了生计来到青岛交通银行工作,但不久后“七七事变”的爆发就让他丢掉了工作,四处逃难。在长沙,他接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来信,请他参加中华篮球队到海外的义赛为抗战募捐,李震中欣然允诺。并先后到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通过球赛宣传抗日。在 27场比赛中他们以 26胜 1负的战绩鼓舞了海外华人抗日的信心和勇气。

回国后,李震中就留在了上海,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为生计奔波,干过保险业务员、影院检票员等很多工作,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在上海交通大学稳定下来,成为一名体育教师,并代表上海队参加了第七届全国运动会且力拔头筹。

1948年,在伦敦举行二战后首次(即第 14届)奥运会,李震中入选国家队,并任队长。但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拿不出队员的差旅费,就连餐饮等费用都要大家一路打比赛赚取门票费获得。这样境况下的成绩自然可想而知———仅获第 18名。

解放后,老人开始了篮球新生涯。他改执教鞭,先后在上海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任教,并在上海师大担任体育系主任、教授,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和近百名研究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体育院校中,不少人已经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老人还五次主编全国体育院系《篮球》教材,并担任体育学科教材主编,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篮球条目,还参与制订了中国《体育法》。

奥运经历

1948年,正值国内形势动荡时期,国民政府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但为了掩盖困境、粉饰太平,当时的国民政府草草拼凑了一个代表团去伦敦。

然而,身为国内篮球界头号中锋的李震中却因为人为因素被莫名其妙地要求打后卫。伦敦奥运会之前,在上海举行了旧中国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其篮球比赛即为奥运会挑选队员,但在选拔委员会里,委员之间争执不断,有的委员一生气,索性就直接离开上海,有的则独断专行、私念第一。最后,篮球队名单确实出来了,可笑的是,李震中和另一名中锋黄天锡竟被要求打后卫!因为在中锋位置上,还要照顾别的有关系的队员。

不仅不合理的人员安排打击了队员的积极性,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在当时更是不被重视,出发前,在以前南京的中央大学集训,住的是体育馆的更衣室,睡的是帆布床,饮食则由校门外一家小饭馆解决,运动服、鞋、袜子还得我们自备。更可气的是,训练了一个月,居然没一个官方人员来看我们一眼。

1948年暑假,中国代表团到达伦敦机场。然而仅有使馆的两个工作人员拿着一面不起眼的小旗子在机场接待他们。让李老更为气愤的是,在奥运村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没有一个中国代表团官员出席。升旗时,本应有乐队奏乐,但乐队压根儿就没来,他们只能拿留声机放唱片代替乐队。

奥运村的条件李老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因为才住了两天。之后,中国代表团就被安排到了附近的一个学校,篮球队的队员10个人住在三楼的一间教室里。所谓的训练场地也只是学校里一个小小的健身房。为了训练,临时在健身房装了个篮球架,但也只能练习投篮。

由于教练和领队对奥运赛事的不熟悉,中国篮球队在那次奥运会上还是没有出线。说句实话,如果正常发挥,可以打进前8名。当时,小组各队的实力比较平均,但由于主力中锋李世侨生病,第一场就输给了南美的一支球队(注:中国队以39比44负于智利队)。第二场,李世侨上场后,战胜了欧洲的一支弱队(注:中国队以36比34胜比利时)。随后,对亚洲的菲律宾队,这场比赛很重要,假如胜,就能小组出线,进入前8名。可惜的是,我们还是输了(注:32比51)。”、

有意思的是,战胜了接下来的对手后(注:49比48胜韩国队),这个小组有5个队都是两胜两负,积分一样。此时,领队和教练告诉我们,按照奥运会篮球规则,只要战胜后来的对手伊拉克队80分以上,就能小组出线。伊拉克是弱队,125比25战胜了他们,超额完成任务。这也创造了这届奥运会篮球比赛得分最高纪录。

就在李震中和大家都认为出线没有问题的时候,突然得知,比赛还有一项规定:所有比赛都失败的球队,得分都不予计算。因为伊拉克输掉了所有的比赛,胜伊拉克的得分也就无效。说来说去,领队和教练根本没研究奥运会比赛的日程和规则。

公益事业

▲李震中百年寿辰上,众多篮坛元老出席

李震中还热心公益事业,2011年 6月3日,96岁高龄的李震中教授捐献十万元,建立了“上海师大李震中体育教育基金”。

1998年,南方暴发特大洪灾,李老冒着酷暑、拄着拐杖,拖着大股骨早已坏死的大腿,蹒跚着来到行政楼三楼,捐出500元。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李老第一时间坐轮椅到学校捐上2000元;学校发起为汶川捐款后他再捐了二万元;当遇到体育学院学生在义卖时,李老又慷慨地把身上仅有的500元全部奉上,拿回了一个金黄色的中国结留作纪念。

与姚明“忘年交”

▲姚明与李震中的握手更是一种传承

几十年过去了,百岁李震中在家经常收看篮球赛事,白天看美国NBA转播,到了晚上就看中国CBA直播。自己再没法到赛场上运球飞奔,就找陪护人员在平板电脑里下载了篮球游戏,偶尔“练习”一下投篮,过把篮球瘾。

同样打中锋位置的李震中,还常在电视机前候着姚明的比赛,每每见到姚明扣篮得分,李老总会欣喜地向身边的看球伙伴大加赞赏:“姚明比我年轻时厉害多了!”

上海师范大学为这位学校体育学院教授庆祝百岁寿诞时,互为粉丝的李震中与姚明这两代篮坛巨子重逢了。李震中一见到前来祝寿的姚明,两双大手就紧紧握住。老人双眼泛起泪花,忍不住又交口称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2006年,也就是姚明打入NBA的第五个年头,他就来看望这个刚过九旬的“祖师爷”。这次见面相隔9年,中国篮坛又换了新河山,姚明也新当选为中国篮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