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拆迁之路


今年我将迎来第四次折迁,虽然极其不愿意,但也没办法,咱也没有当钉子户的魄力,想当初,我同学的妈妈都把煤气罐搬出来了,不也无济于事吗 前几次折迁,酸甜苦辣咸,真是五味杂陈,但不可否认的是,政策一次比一次宽松,也更有人情味,富有人性化了。

01

第一次拆迁,是八十年中期,当时我才十来岁,还在上小学,妹妹当时五岁。我们一家住在一著名风景区的对面,市区最繁华的地段,虽然是三间平房,但很宽敞,屋顶上都装饰着小兽,院里都是石板路,冬天,爸爸养的十几盆菊花竞相开放,繁花似锦,引的街坊邻居都来参观取经。??

几乎是猝不及防,布告贴出来了,政府要建一环城公园,要折迁。八十年代的人对拆迁还没有什么意识,更不知道维权,几乎是拆迁办说什么就是什么。??

诡异的是,当时折迁政府不给安排房子,让父母的单位自行解决。说什么人民公园人民建。当时还没有以人为本这个理念,领导的政绩比人民的安居乐业更重要。而且文件规定,事业单位没有安置任务。而父亲恰好是老师。只好依靠母亲的单位,一个效益一般的集体工厂。厂里以最快最省钱的方式在偏远的效区买了一块地,给六七个拆迁户盖了几间平房。

记的当时去看房的时候,倒了三趟公交,下车还走了很远。一看到房子,都傻眼了。在山坡上,孤零零地坐落着几间平房,被大片庄稼地包围着,不远处就是村民的羊群。还没通上电,吃水上附近村庄去挑。

母亲当时就落泪了,从市民到村民,母亲忍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生活不便到在其次,关键是上学上班怎么办 八十年代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公交车。且线路很少,遇到天气不好,坐公交的多了,根本挤不上去。我们上班上学的地方都在市区,离这里有二十多里,想想都头疼,那样的日子是怎样的兵荒马乱。

母亲回到家,不吃不睡,眼也哭肿了。那时的老百姓除了和自己较劲,还能有什么办法。最后妈妈咬咬牙,拿上二千多的拆迁费(我家三间平房换来二千多的拆迁费,没有任何奖励),又借了二千多,在市区买了二间简陋的平房。单位帮着整修了一下,总算可以住了。

我们的邻居因为单位好,又刚盖了宿舍楼,顺理成章地分到了二室一厅,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而我们家上个厕所还得出门右拐右拐再左拐,哈哈。?


图片发自简书App

02

第二次折迁,是在九十年代后期,当时市中心的棚户区都面临改造,大量平房被拆迁。我们也不例外,幸好这次给安置楼房了,虽然是外迁,地段不好,靠近城中村。但妈妈已经很知足了,还能有比上一次更坏的结果吗

这次还有了搬迁奖励一万元。也开始有了领头人和钉子户。拆迁办也不再公事公办,冷着一张脸。而是非常耐心地回答你的咨询,有点公仆的样子了。事后我们发现几个领头人和钉子户都分到了最好的楼和楼层,没有办法,那也?是人家努力抗争的结果,不是吗 至于更多背后的交易,你看不到,也想得到,呵呵。?



?


图片发自简书App

03

第三次拆迁,是在2010年,单位宿舍被拆,才盖了十来年,房子还挺新的。这次是为了盖大型商业区。比以前大有进步的是可以原址回迁,不回迁的拆近奖励也很高。工作人员上门耐心地做工作,不厌其烦。

但此时的人们,都有了维权的意识,消息来源也更多至广泛,不再听一面之词。包括楼层朝向,楼间距,车位,物业等,都要求有详细的解释。既使回迁要求同样的面积,住进去以后也要再花不少钱,如原先不收费的一些单位福利,如物业费要开始按月交,有车必须买车位,再加上装修等几十万没了。那点奖励的钱就是毛毛雨。

所以一些老职工不愿搬,这次拆迁进行了大半年,最后剩下的钉子户不知怎么解决的,政府有的是办法。哦,对了,这次我们没要房子,拿钱走人了。


04

三次拆迁,横跨三十多年,从最初的平房到外迁的楼房,再到原址回迁带电梯的商品房,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演变,也见证了政府部门开始向以人为本的转化,更见证了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其实都设身处地的为对方考虑,光明正大地处理问题,就没有这么多矛盾了,双方都得利,才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