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那年,我在台湾(二)

行与思,在台湾

“就让台北成为台北吧,不要焦虑她不如北京、上海,我们不需要那么多摩天大楼,相反地,我们渴望更多的大树,更多花开风起的时刻。如果台北有什么让人珍惜的,那就是我们愿意让出更多空间,只为了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好好生活。”摘自《台北-365》的一段话,文字很美,愿景也很美,确能触及心底最柔软之处。



淡水老街

来到台湾研修生活半年了,台北给人的感觉是温和的,确实不像香港,东京,上海,没有快到窒息的生活节奏,人们低声细语地交谈,井然有序地排队,慢慢的,没有灯红酒绿的浮躁与焦虑。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性格,台北,是平稳的,祥和的。

便与不便

相比大陆生活方式日新月异发展,台湾还遗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烙印。习惯了大陆的淘宝、美团、滴滴打车,来到了电商发展迟缓的台湾,生活的选择面急剧下降,常常感到诸多不便。这里购物依赖便利店,以711和全家为首,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皆是24小时开放,便利店面积不大,功能却齐全的很,接收快递,各种订票,存取钱币,便当关东煮,基本的生活服务应有尽有。台湾人们的衣食住行被便利店垄断,就像我们被网购垄断,而双方都很难跳出上一代的框架。出行而言,机车基本是台湾人民的代步工具,捷运集中在台北附近,公车的网点还算丰富。而作为游客到中南部,大多只能依靠火车和旅游巴士了。

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生活方式差异,两岸各有着便与不便的烦忧。最初感到的文化冲击,随着时间慢慢淡化,后变成另一个角度的理解。

新与旧

台湾曾经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飞速发展,纺织业、半导体业等制造业因为历史机遇而遥遥领先,“一府二鹿三艋舺”也曾享誉世界。然而时代潮流滚滚,著名的台湾制造也在面临着转型的危机。曾经的“新”若不加改变,就会沦为时代的“旧”。



101的烟火

台北是一座国际化很高的城,这里有很多资源集聚,很多创意走在时代前沿。台湾提供了自由多元的创作土壤,新鲜创意有很多萌芽生长的机会。台湾很新,有很多很新的商圈,很多有趣的文创园,霓虹灯闪烁的信义区,抬头总能看见高耸的101大楼。

台湾也很旧,旧旧的老街区,旧旧的老风俗。对于有历史韵味的事物,这里总是持着守护的态度,不同于大陆大刀阔斧地“拆”与“建”,台湾总是对记忆多一份挽留。当然过多的情怀也会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发展的可能性。在台湾总会遇见各种“大拜拜”和“小拜拜”。大大小小的店铺每个月初二和十六,总会摆出香烛和各种食物,祈福的仪式感十足。去鹿港时,恰逢大拜拜,成群的人,成群的车队,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息告诉我这是另一面的台湾啊。



师与学

一年的研修生活已经过半,对台湾的大学教育也是感受颇深。这里重在培养跨领域的通才,对纵向专业的深入涉猎较少,重实用轻冷知识。师资而言也颇具特点,大多是综合性人才,三尺讲坛,分享的是多元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如传播学老师有一家自己的传媒公司,管理学老师曾是微软的高级顾问,说故事课程的老师是一位著名编剧。大学老师是师长们的身份之一,我想这是源于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吧,毕竟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另则尊师重道在这里尤其讲求,教师们有极大的自由空间,当然过度的自主也会有一些弊端。

我就读的淡江大学,十分注重产学合作。学校致力于建设通向社会的桥梁,为莘莘学子赢得更多社会资源和更多实战的机会。比如,学院会拨给每位老师两笔经费,一为带领学生文化参访,二是动用社会人脉邀请名士演讲。学校重视对学生就业的指导,重视对校友的业务帮扶,校友们也十分愿意回归母校讲坛传授经验。这是学校与社会的互帮互助,哺与反哺,也能实现教师与学子的共赢。



台湾不大,淡江大学的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在学校听到各种语言也不奇怪。台湾学生与大陆的学子会有不同,对学业的在乎程度,对每一份报告的态度会有差异。我想这是两岸学子面临的就学压力悬殊造成的,一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厮杀,一边是一百个志愿的多元选择。台湾的学生有着更丰富的兴趣爱好和课余活动,面容也多露轻松喜悦之色。

真与假

两岸自实现三通以来,交流变密,也在逐渐打破对彼此的误解。然而尽管往来增强,尽管地球都变成一个村,由于种种因素,两岸人民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解和偏见。就我目之所及而言,台湾的媒体对大陆的报道多有刻意的偏颇,当然我也在大陆的报纸上也阅读到对台湾评价有失公允的文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台湾人眼中大陆人是野蛮无礼,为什么部分大陆人想象中的台湾是水深火热。台湾看得到大陆经济飞腾,却很难了解这个广阔市场的复杂性;大陆知晓台湾如今经济平稳,些许迟缓,却容易忽略这个温和社会极高的人文关怀。

对于历史的解释,又何尝不是一个问题呢?年轻人啊,要多一份冷静的思辨,少一份盲从与愤慨。两岸是一家亲,是血浓于水,和谐的交流,友善的表达,容不下一丝挑衅,一丝敌意。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偏见源于无知,无知造成傲慢。

离与归

我离开家,飞过海峡,赴台求学,最终也会归于家乡,渴望建设一方。我经历着别离与回归,也见证着别离与回归。

在这里研修,也结识了很多台湾小伙伴,他们会兴奋地诉说着自己的祖籍在福建,在湖北,在浙江......来台湾是清朝或者民国的事......他们也曾组成“寻根小队”,飞到大陆,看看自己的先辈生长在怎样的土地,这样一份热忱,一份好奇,是让人感动的。大陆经历文革的时候,台湾正是风风火火的“文化复兴”,台湾虽有别于大陆传统的农耕文明,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容置疑的。



台北故宫


很多台湾的年轻人对如今社会隐忧会有一些无力感。台湾最大的出版公司董事长何飞鹏曾经说:“台湾有西太平洋最好的海岸线、最好的温泉、最好的美食、最优良的医保制度和最友善的人民,但是,台湾似乎已经没有了经济创新的动力,年轻人有新想法,他们要实现它,就得去大陆,去东京,去伦敦,去硅谷。”台湾有很多优秀的资源,创造着,也流逝着。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整体,你来我往贸易交流,任何刻意的保守都是作茧自缚罢了。

由于繁杂的因素,如今两岸都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我坚信着海峡情缘深,坚信着两岸都有一个“中国梦”,因为归根结底是让人们过得更好不是吗?

台北就是台北,不必与其它都市相较,台北有着自己的魅力与张力。我喜欢台北,喜欢台湾,珍惜在这里遇见的每一道风景,每一个人,心底,充满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