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就是这么现实功利


文/慕新阳

前不久,为了陪伴父母,我踏上了前往苏州的火车。

这座城市,是父母打拼多年的地方,在这片热土挥洒了太多辛勤的汗水,也承载了父辈们太多的责任与艰辛。

临走的前一个晚上,父亲打来电话,欣喜地对我说:"川啊,知道你要来,我都已经把你的工作找好啦,我跟这个老板打过交道,人挺靠谱的,你就听我的跟他干吧。"紧接着,父亲口若悬河地说着有关这份工作的讯息。

我在电话的这一端惊讶不已,原来,父亲竟如此神速地帮我找好了工作。

听罢,我赶忙跟他解释道说:"我有我自己的事业,这两个月我并不忙,就是专程来看您和妈的,我也想趁着空闲多陪陪你们俩……"

还没等我说完,站在一旁的母亲接过电话,说:"川,你爸说的这个工作我也觉得挺好的,待遇前景各方面都相当不错,你这么肯吃苦,进去之后保证能赚到钱,就这么定了啊!"

"可是……"还没等我说要,电话已经挂了。

挂断电话后,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思绪万般复杂。

我所说到的"事业"是我大学期间着手创办的一家成人教育机构。几年来,为了求得生存争得荣誉,我不舍昼夜,倾注了太多的心血。渐渐地,我在纷繁复杂的培训市场站稳了脚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可现实是,这所教育机构虽然有所盈利,但远不及他们的期望。他们所期望的,是走上他们为我铺垫的路,仍然如孩童般过着他们指引的生活。

在他们眼里,与其在小城市受穷,不如来大城市求富。可他们不会知道,在那个皖北小城,我依然可以闯出一片天地,依然可以过得舒适自在。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深爱着那个拼命而自由的自己。

我告诉自己,我绝不会抛弃原来的梦想,去从事一个看似体面却毫无兴趣可言的工作。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现实功利

下了火车,我乘坐快8线来到了越溪。

父亲已经依靠着电瓶车,在车站等候我多时。

我坐上后座,一如往常地诉说着身边发生的趣事。可,父亲并没有露出一丝笑容。车,就这样缓缓地前行着。

父亲下意识地转了转头,对我说:"我给你介绍的那份工作难道不好吗?"父亲的话语中有些怨气。

我尴尬地回复道:"我还是喜欢我原来的工作……"

父亲摇了摇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一路上,父亲无比地沉默。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寡言和沉默。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隐约地感觉到了车的电力不足。

在一次红灯候车处,我起身下了车。我对父亲说:"这离家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要不你先骑车回去,我就跑回去吧。"

原本以为父亲会叮嘱几句,或者简单地回应我一声。可事实上,在绿灯亮起的刹那,父亲加足了马力,头也不回地弃我而去。留下了立在原地的我,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有很多父母跟我的父母所有相似,都或多或少地现实功利。

在某些家长看来,赚钱得以糊口,赚钱得以养家,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别跟我谈什么"情怀",求得更多的财富才是王道。于是,"情怀"一词在他们眼中竟显得幼稚无力。

在某些家长看来,年轻人就应该早日有成,买房买车,过上令人艳羡的生活。每当看到同龄人比自己孩子更加优秀时,他们往往会做出对比。紧接着,就是满怀的抱怨和心理的失衡。

后来,我舍弃了父亲给我指引的的捷径,和另外一家自己喜欢的用人单位签了两个月的聘用协议。我的所做,一是为了工作之余得以陪伴父母,二是不失初心,等待工作结束后,回到小城做我热爱的事业。

我深知,他们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但我始终坚信,赚钱虽然重要,但如果背弃自己的热爱,去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真的得不偿失。

很多时候,"情怀"二字换来的不是理解尊重,而是冷热嘲讽。

还记得大学期间的我,以个人名义发起过一次"校园作家计划"的活动。起初组织"校园作家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的文学创作。经过三个月的推广、投稿、校队、编辑、制图,最终制作成一本精美的散文集发放给每一位参与的作者。那些时光,除了无数个加班加点的忙碌之外,更多的是一份他人肯定的欣喜和感动。

后来,投稿越来越多,我仍然乐此不疲。当散文集落定,发放到作者手中时看到他们的笑容,我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后来,有一位晚报的记者问我,你付出了那么多,如果向他们收费也理所当然,可你始终没有计较回报,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力?我的答案让他惊诧不已,我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情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只要是自己热爱的事情,付出所有都乐在其中;倘若排斥厌恶,纵然结局再过诱人也了去了怦然心动。

身边有不少人做着"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而疲于奔命,却被认为无所作为,头脑平平。殊不知,他的疲于奔命,却是另一种乐在其中,也正是他实现自我价值和得以自我满足的情怀所在。



对不起,我就是这么现实功利

还记得有一次,因为急事,我外出打车,拦车入座后猛然发现自己落下了钱包,身上的零钱远远不够车费。百般焦急的我寻问司机,问他能否留下联系方式后期补上余款?司机愕然地听后,猛踩刹车,摆了摆手,示意让我下车。

我急忙下车,尝试遇到“好心”的司机,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被拒绝了。

后来,我跟好友阿德诉说了这个经历。阿德淡然地说:"这个社会本来就这么现实,没有钱人家白费油钱白费时间陪你遛弯?"

的确,"愿不愿意载我"这件事的选择权本身就在司机手上,在现实面前,他有他选择的权利。

中学以至大学,我们的身边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分数和成绩,而走出校园,谁也没有义务替你走完余下的路。

再不努力,父母也会看不起你。毕业几年后,身边讨论的话题再也不是单纯的分数成绩,而是"陈某某年收入多少钱"、"李某某买上新房"、"张某某买上新车"、"王某某一年几次度假"……

谁还记得那个蜷缩在楼道苦背单词的你,谁还记得那个获得高分满心欢喜的你,谁还记得那个考试失利惆怅失望的你……

在这个现实功利的社会,仍然能够保持一份情怀和纯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庆幸的是,在他人现实功利的同时,我依然对情怀保持这热忱,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