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狂想丨当代艺术需要用心去感受

上周六上海汽车博物馆的艺术展开幕式有人在现场吗,让小SAM看到你们的双手~

在开幕式之后还有精彩的讲座,讲座上艺术家们都对汽车与当代艺术有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下讲座的现场情况吧~

讲座嘉宾

沈敬东,1965年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9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版画专业,获刘海粟奖学金。2014年至今担任中国当代美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参与过的展览包括:《国际玩笑:神经懂个展》,韩国清州韩国工艺美术馆(2016);《无心无头:沈敬东+蔡江双人展》,美国纽约白盒子艺术中心(2016);《跨界——旧金山国际艺术展》,美国旧金山国际艺术中心(2016);《查禁》,法国塞特南方码头画廊(2015);《亚洲对话亚洲》,韩国济州岛现代美术馆(2015);《光鲜》,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2014);《第二届意中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国北京798艺术工厂(2014)等。

李晖,1977年生于中国北京,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参加过的展览包括:《李晖:V》,美国加利福尼亚纽波特比奇市橙县艺术博物馆(2016);《错乱的瞬间》,阿拉里奥画廊(2015);《李晖:Halcyon Fracture》,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2014);《Sensorium 360°》,新加坡国立美术馆(2014);《开今借古——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大展》,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2014)等。

张未,博士,艺术哲学学者、策展理论专家,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理论与策展专业。同济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自动化学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艺术评论、游戏学理论与艺术策展工作。出版物有《21世纪文化地图》(系列丛刊)、《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合著)、《游戏的本性》(上海三联2018年1月)。

讲座主持人

沈丹姬,上海汽车博物馆文化研究部主任,本次《艺动丨移动的狂想——汽车与当代艺术》展览策划人

主持人:张未老师对汽车与当代艺术的结合是怎么看的呢?

张未:当代艺术是在科技文明的基础上,用想象力对其进行升华。汽车的演变和整个艺术发展的脚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聊艺术,其实也是聊汽车,因为汽车它凝结的科技,它凝结的我们的个性,在当下它要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个是艺术家想要畅想的。

主持人:李晖老师这次的两个作品都是车的拼接,做这样的拼接的创作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

李晖:顺流逆流是我第一件作品,也是我的毕业创作,它既是我学业的一个结束,又是我事业的一个开始。我当时的设计理念是一定要让这个车在行驶当中是看不出方向的,这来源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的野心,也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思考。

主持人:将来汽车发展的趋势更多的是智能方面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会对你们的创作起到一种什么样的冲击?

李晖:我觉得会对艺术家的思路产生很大影响。不过无论将来的技术怎么改变,我觉得人最初的那种我要使自己更快、更强,就这个初衷没有变,就是人不想被束缚。

主持人:我特别想问问敬东老师,您那件特别有趣的小作品,能不能先给大家简单说说它的缘起。

沈敬东: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现象,无论哪个城市,都在不断地拆迁,不断地在扩张。在这个扩张中会出现许多社会矛盾,我觉得可以用挖掘机和坦克的形式来表达。我当了18年兵,习惯用军人题材跟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所以就创作了这个作品。

主持人:现在汽车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在制造和使用上的规则都很多,你作为一个创作者,会不会去不停的挑战这个边界?

沈敬东:我的作品实际上是我现成品的改装。坦克是我偶然在日本一个卖挖掘机的地方看到,这是老板自己收藏的,经过协商以后他卖给我。它因为小,像一个玩具一样,然后我把它改装成一个像坦克。

主持人:其实做当代艺术和汽车的跨界,上海汽车博物馆并不是第一家,但它是一个文化机构,在去商业化以后,我们再去跟观众传递这种跨界,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张未:很多商业化的合作,只是请艺术家去画一些奇妙的图案贴在汽车上。当一个汽车被生产出来,它一定带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迹,而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迹也会对我们,在美学上或者在形式上产生一种吸引力。比如说展览里面朱玺的那件作品。

他用的大众T1,有非常强烈的文化符号象征意义,它是二战后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我们表达个性一定不是通过改装的方式,而是通过文化的符号来理解汽车的造型,理解你跟这个汽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辆车,我觉得要知道它的文化印迹,每一个汽车背后所代表的是一整个时代。所以在整个博物馆的设施和排列方面,要去突出汽车的文化印记,这才是工艺和文化对艺术的价值。

主持人:博物馆二楼的珍藏馆其实我们当时设置了一个逻辑,就是让汽车作为每一个时代的发展见证者,侧重于表现汽车在当时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每一个历史阶段它可能呈现出来当时怎样的一个面貌。

主持人:我们博物馆去举办这个跨界,想让喜欢车的艺术家和喜欢艺术的观众,能够在这里得到一个有效的交流。但是我们要怎么才能看懂艺术家要传达的思想,站在你们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能不能给我们一些这样的启示?

张未:任何一个大的博物馆,它一定是有学术氛围的,他会有一批的学者对艺术史,对每一个它的藏品都会有很仔细的研究。站在观众立场怎么来看作品,就是你喜欢的和你不喜欢的。今天的当代艺术史,你看到的是一个泥沙俱下的一个场面,它有好有坏,你必须要逼着你自己去判断。如何去伪存真,是当代艺术比较难的地方,它对观众有这样一个要求。同样对美术馆和策展人也有这个要求,就是你不能拿太差的作品放在展览上来,策展人必须要有判断的能力。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代艺术作品它对观众是有一定门槛要求的。

张未:也不是,是对策展人和策展机构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是好的机构,那么策展人相当于是一个博物馆研究员一样,已经帮你筛过一遍了。但是如今是一个完全的泡沫化时代,一个泡沫飞起来,看着它很漂亮在闪光,但是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去会爆裂。

沈敬东:最起码我们观众要对这个感兴趣,首先你要了解一下整个的美术史或者发展过程。艺术永远都在发展,作为艺术创作者永远在学习,所以艺术好玩就好玩在这里,它是没有一个标准,是值得一辈子去学习的东西。

主持人:所以无论是观众个人去欣赏一些艺术作品,还是说我们文化机构去呈现,去帮助大家解读,其实是一个很长的铺垫性的工作,需要走的路还是很长的。

沈敬东: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有意思,我希望能再做第二次,第三次。而且让艺术家专门为这个展创作,这次好像是现成的作品,以后你们就做一个题目,让艺术家去改装,就像改装汽车一样。

李晖: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我觉得作品本身不是语言产生的,而是超越语言的。你听特别好听的歌,和你认为好看的电影,你第一反应绝对是感受,而不是你脑袋里出现了一大堆有逻辑的语言。反过来我说作为观众他也没有义务,或者没有必要用语言来接受这件作品,它其实有更准确的方式,就是心。

张未:衣服好不好穿,你穿一下就知道了,然后时尚不时尚这个是你学习的过程。观众也是一个买衣服的人,他也没有必要真的去懂这个衣服怎么做出来的,所以凭着自己的感受这个是最大的核心。

……………………………………………………………………

上海汽车博物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