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第七章:河之闾,黄河入海流

2017-01-02 06:15

黄河出桃花峪,走向平原,河流渐缓,河道渐宽,动辄就是十几公里。在河南兰考东坝头,黄河转了最后一个大弯,被导向东北,成为豫、鲁两省的界河,并在河南台前县吴坝乡告别河南,全面进入黄河流域的最后一个省份——山东。

黄河甫入山东,就在东阿县遭遇鱼山、艾山等11处高不足百米的“残丘剩山”,其都是东岳泰山的西来余脉。河到东阿,宽阔的河床陡然变窄:艾山、外山,两山对峙,河床宽度仅有275米;黄河之水挤在狭窄的河床上,咆哮、奔腾,这就是黄河下游最窄的地方——“艾山卡口”。

艾山之上,还有鱼山。鱼山亦名“吾山”,是鲁西平原与泰山山脉的分界点之一,盖因汉武帝《瓠子歌》中“吾山平兮钜野溢”而得名。鱼山东南方向连绵起伏的泰山余脉与西北方向沃野千里的平畴比对鲜明。

因为泰山西麓东阿11山的阻滞,河流鲁西南洼地泛滥成泽,史称“大野泽(即钜野泽或巨野泽)”。

北宋末年,宋江于此结天下之好汉,凭水泊之天险,替天行道,声震天下。自此,大野泽成为过去,“八百里水泊梁山”尽人皆知。到了元代,京杭大运河借助“八百里水泊梁山”沟通南北,鲁西南一带繁盛一时。

但是,“八百里水泊梁山”里洋溢的尽是济水之水,与黄河无关。

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济入海,其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水泊梁山”。而今,“八百里水泊梁山”留下的惟一一个水域不在梁山县境内,而在东平县。东平县境内的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它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个湖泊。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李白写给杜甫的诗,也让大家记住了汶水。汶水(大汶河),曾是济水的支流,而今却是黄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经莱芜、新泰、泰安、肥城、宁阳、汶上、东平等县、市,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然后汇入黄河下游最大的一个湖泊东平湖,最终流入黄河。

济南,黄河

名泉名湖名人“齐飞”

走过东阿,黄河就到了济南。

济南系山东省省会,在泰山之北,黄河之南,别称“泉城”。一个城市有七十二泉,堪称“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煞是好看。

好看归好看,七十二泉的出水量毕竟有限。济南用水,基本上还是依赖“引黄”——2013年引黄供水超过6亿立方米,用以农田灌溉、城市供水、生态供水等,甚至用于小清河补源、湿地建设、济南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

没有黄河之水,济南无以立足;没有趵突泉、大明湖,济南无以言美。

趵突泉

趵突泉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不仅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还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所谓“趵突”,就是跳跃奔突之意,说的是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清刘鹗《老残游记》云:“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趵突腾空”向来是济南八景之首。

趵突泉公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150多亩,是一座颇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公园内,除趵突泉外还散布着漱玉泉、洗钵泉、金线泉、柳絮泉等30多个名泉,构成趵突泉泉群。其中漱玉泉与山东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扯上了关系,她的故居“漱玉堂”就在漱玉泉边,泉的名字也以她的文集《漱玉集》而命名。而今,漱玉泉的北面也建起了李清照纪念堂。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与豪放派词人辛弃疾都是济南人。李清照“占”了趵突泉公园,辛弃疾则“活”在济南另一名胜大明湖公园里。

大明湖夜景

济南“众泉汇流”,形成一个天然湖泊,面积58公顷,几乎占了济南旧城的四分之一,名曰大明湖。1958年,大明湖建成公园,面积达到103.4公顷,亭榭点缀湖上,楼阁散布湖边,号称为“济南第一庭园”。

大明湖与辛弃疾扯上关系,其南岸就有了“辛弃疾纪念祠”。该祠占地1400平方米,于1961年由李公(鸿章)祠改建而成,为一古代官署型建筑院落。祠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书;柱挂对联,为郭沫若题书:“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趵突泉公园与李清照、大明湖公园与辛弃疾,无论怎么说都有点儿“傍”。真正使济南名扬天下的,是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济南风景犹在江南之上”,“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刘鹗曾长居济南并饱览全城风景风情,老残的游记实际上也是刘鹗的游历。

更有趣的是,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不仅是甲骨收藏大家,其《铁云藏龟》一书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甲骨四堂”中罗振玉、王国维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他的影响),而且还是治理黄河的实践者与理论家。他先后步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的幕府,帮办河南、山东的治黄工程,成效显著,并撰有《治河五说》、《三省(河南、直隶、山东)黄河全图》、《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学术著作。

济南治河期间,刘鹗遍访泉城,《老残游记》中状写的济南的名胜古迹有大明湖、铁公祠、趵突泉、金线泉、黄河等数十处。2001年,在泉城路与芙蓉街交会处,有关部门设置了一组“老残听曲”塑像,引得路人纷纷与“老残”对坐、合影。而今,有关部门正在倾力打造《老残游记》中所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景致,在“众泉汇流”大明湖的潺潺水路上修渠架桥,再造济南旧貌,“刘鹗(老残)故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有了李清照、辛弃疾、刘鹗为济南“代言”,济南形象将历久而弥新。名人与名泉、名湖“齐飞”,以致无论谁主政济南都惧怕挖断济南的泉线与文脉,都不敢大刀阔斧地实施旧城改造,都不敢铤而走险地竖立摩天大楼。

幸哉,泉涌济南。

河、海在激荡中“交融”

告别济南,走过滨州,万里黄河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汇入大海。

东营位于渤海之滨、黄河两岸,是一座因石油、因胜利油田的发现而诞生于新中国的新的城市。

1961年4月,这儿(时称山东省广饶县东营村)打出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诞生;1983年10月,随着胜利油田的崛起,山东省省辖地级市——东营市诞生。

东营湿地

东营湿地

东营市下辖广饶、利津、垦利3县:广饶县位于市境南部,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利津县位于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1193年)置县;垦利县位于市境北部,与利津县一样同在黄河两岸并处其下游,境内大都是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之北之下的黄河两岸,系1982年东营建市时与市政府所在地东营区同时设立的河口区,位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

利津与天津一样,历史上都是黄河入海口。

垦利是利津之后的黄河入海口,也由黄河淤积而成。县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始有居户,明、清两代形成零星村落;直到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灾民汇聚垦利垦荒,垦利才被开发出来并全面形成村落:1941年9月,垦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其为建置之始;1943年,垦区正式称为垦利县(县域曾被称作垦区且该地有个利津洼,故名)。

利津——垦利——河口,其间100多公里,这是我们能够知道的东汉以降的“黄河填海”的历史(东汉王景治河,河行今日利津,驱海成陆造就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古代黄河三角洲,也造就了了黄河“八百年安流”);

抗日战争期间,灾民有规模地聚居黄河三角洲开荒垦田,这是我们知道的“黄河填海”后的农业大开发的历史;

1961年4月,山东省广饶县东营村打出第一口油井,这是令我们骄傲的胜利油田诞生的历史。而胜利油田的油气主产区在黄河三角洲。

没有黄河的“驱海成陆”,新中国在上世纪60时代之后于此建成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田,可以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东营油田

而新中国的海上油田钻探,也是由黄河三角洲走向与其相连的渤海浅海开始的。

1989年,胜利油田“孤东海滩油田高效勘探开发与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位于黄河新淤积的冲积扇平原上,“海滩油田”的开发与建设是其走向海上的自然延伸与跨越)。

1993年,胜利油田与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北海船厂联合研制的全国第一艘极浅海步行坐底式钻井平台胜利二号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八五”(1991~1995年)以来,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大步向海上挺进,实现了由陆地向海上的跨越,形成了陆海并进的格局。

1993年,埕岛油田投入开发,2000年海上建成245万吨的生产能力,2001年“实施集约化开发管理建设中国浅海最大油田”获届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

没有黄河的“驱海成陆”,就没有胜利油田,就没有胜利油田由陆地走向海洋的跨越,甚至就没有“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走向南海、走向南海西沙群岛海域……

黄河入海口

黄河入海流

《庄子·秋水》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意为“不管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里面的水根本看不出任何变化;陆地上不管是发大水还是干旱,海里一点感觉都没有”。

海洋是博大的,河流投入海洋的怀抱是必然的,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必须走向海洋也是必然的。芦苇、柽柳、益母草等野生植物静静地生长在黄河入海口的湿地上,飞鸟与草兔等等栖息在黄河入海口的湿地草丛里。黄河恬静地流经这片新生的共和国土地,在河、海激荡交融中,走向了蔚蓝蔚蓝的大海……作者:性感菩提

分享到: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点击加载更多
精彩图片
© 2016 粉丝服务 http://www.fensifuw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豫ICP备100269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email protected]